跳到主要內容區

【疫起心生活】在家工作小撇步,兼顧工作效率與心理健康

作者 : 輔導組 最後更新日期 : 2021-06-08 資訊群組 : 輔導室

    目前,因應疫情政府倡導分流辦公,企業倡導在家工作(Work From Home,WFH),齊心對抗病毒、降低傳染風險。或許這對許多人來說是件再好不過的事,因為不用每天急著出門趕通勤、省下交通費,甚至可以穿著睡衣工作!

    但同時,也許也有人會擔心,自己的工作效率會因為在家工作而大大降低,或者擔憂工作、居家環境的界線變得愈來愈模糊,生活品質將大大降低。尤其是同時身為父母、照顧者的上班族,家中的孩子若也因為疫情而遠端上課,自己在家就必須同時兼顧職員與親職的角色。

    由此可見,在家工作所帶來的彈性與自由固然能減輕部分職場壓力,然而,在某些情況、或對某些對象來說,在家工作不但沒有助益,反而是一項極大的自我挑戰與壓力。

在家工作很可能必須面對以下挑戰:

  • 容易被打擾:家人、寵物、以及家中存在各式各樣的刺激都可能使人分心
  • 設備不足:家中的電腦、印表機、網路、視訊設備等可能不如工作場域的完備
  • 在家的多重角色與責任:當全家都在家防疫,身為父母、照顧者,便需要全天候兼顧他們的多重角色,相較於以往在職場,只需扮演好職員或主管的角色,所增加的壓力與挑戰不同小覷

    家庭,對大多數人來說,原是單純放鬆、娛樂的空間,如今要在這樣的空間中工作,自然會需要一個轉銜、適應的過程,而這樣的過程對於那些身兼多個角色、面對多種壓力源的人來說,是更為艱鉅。雖然疫情之下,在家工作所帶來的挑戰涉及相當廣泛且系統性的層面,仍須家庭系統、企業、社會給予更多的同理心與支持,才能真正舒緩與解決。然而在個人層次上,仍有些我們能立即做到的一些改變與技巧,以下列舉一些學者、專家提出的一些的方法,能讓在家工作時的效率與成效更容易維持:

1. 安排一個專屬於工作的空間

    盡量將工作與休閒的空間區隔開來,例如,工作只在書房進行,客廳與臥房等其他地方就屬於放鬆空間,環境上的區辨有有助於我們心境上的轉換。習慣後,到了書房等工作區域,我們會自動切換成「工作模式」,而離開工作區便能自然放鬆。專屬的工作區也不一定要是一個獨立的房間,特定的桌子、特定的房間角落,即可提供足夠的視覺提示。

    著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史金納(B. F. Skinner)進行工作與睡覺的地方雖然都在同個房間,但他為自己規劃出專門用來寫作的桌子,上面只擺放寫作相關的東西,在這樣有紀律、有區隔性的工作規劃之下,Skinner的著作、研究結果,使他成為 20 世紀最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。雖然說效仿他的工作習慣並不會讓我們每個人都成為Skinner或心理學大師,但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工作習慣,多少有助於在工作、休閒之間切換得宜。

p03

2. 清楚劃分工作、休閒時間

    除了空間上做出區辨,時間上做出上、下班的區辨也是很重要的。除非是工作性質需要隨時 on call,否則在家工作最好還是遵循平時的上下班時間。許多在家工作者會發現自己工作時間,比起待在職場時更長,多少是因為少了下班、通勤回家的動作,心理上較難完全切換成「下班模式」,即使已經超時工作,可能還是覺得自己只是回封郵件、看個資料而已,不會造成太多疲勞,但長期下來,一直讓腦袋待在工作狀態卻有可能導致慢性疲勞、影響日後效率與工作動力。

3. 善用 app 進行時間管理、代辦事項規劃

    相較於在辦公室與同事一起工作,在家工作有時更容易有拖延心態、或效率低落。此時即可借助科技軟體的力量,隨意在網上搜尋有關工作效率、時間管理、代辦事項的 app,各式琳瑯滿目的選項便映入眼簾。除非已是對於自己的自制力、意志力相當有自信者,否則選幾個適合自己的小工具嘗試,也是一種增加工作樂趣、新鮮感的方法。

4. 面對排山倒海的壓力時,練習正念(mindfulness)可以有效減緩焦慮與心理不適

    面對工作型態轉變、壓力與挑戰的出現,許多人在疫情期間都面臨無法想像的心理壓力、失去動力、甚至引發心理健康問題。而正念療法(Mindfulness-based therapy, MBT)則是近年來不斷被研究驗證為有效幫助心理健康的方法之一。簡言之,練習正念(mindfulness)是藉由專注於自己內在與外在的當下,放下自己評斷價值是非的態度與執念,並轉而進入接納、平靜的心態中。

    最後,當意識到自己在疫情中、生活劇變之下產生無法控制的焦慮、孤獨感、憂鬱、或其他心理狀況,適時和親友闡述自己的狀況,在安全和遠距的前提下有適當的社交互動也是重要且必須的,同時也不忘關懷身邊可能面對同樣壓力的人。必要時,絕對不要羞於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協助。

    疫情當前,人人的首要責任當然是落實防疫、勤洗手、謹守社交距離以及規範,但同時,也別忘了照顧心理的健康,唯有身心健康兼具了,我們的抗疫之路才能真正走得平穩且持久!

本校安心專線:04-26578270,分機620-628

文章取材改編自https://pansci.asia/archives/322165

瀏覽數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