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

【疫起心生活】建立新作息、注意心理狀態,與家人們一起展開防疫新生活!

作者 : 輔導組 最後更新日期 : 2021-06-08 資訊群組 : 輔導室

    因應疫情升至三級警戒期間,透過分享疫情期間我們和家人們共處的一些生活小技巧,提供給需要長時間陪伴學齡者的主要照顧者一點參考。

    面對生活的改變,家人們可能會把不安轉到情緒上─比較煩躁、比較愛哭、家人間較常吵架。
    請對家人和自己都寬容些,因為長時間和精力旺盛的小孩與青少年在固定空間生活,原本就是充滿壓力和挑戰的事。以下是疫情期間,和家人們練習與情緒共處的方式,希望大家防疫期間也能保持心理健康!

1. 和孩子一起認識情緒

    請允許家人和自己有情緒。情緒沒有好壞,只是在不同的情緒中,需要透過自覺調整才能回到適合溝通的狀態。

    有研究將情緒依照可以和外界理性溝通的狀態,分為四個顏色──紅色是需要暫停和冷靜的情緒(生氣、憤怒、大叫或肢體衝突)、黃色是需要深呼吸和慢下步調的情緒(挫折、不滿、搞笑、興奮)、平穩適合進行活動的綠色,以及需要好好休息的藍色
p01

 

    透過家人們彼此討論情緒區塊的特徵,會是很好的日常練習。彼此在壓力下失控時,情緒分類對於家人(或我們自己!)承認、接受當下的狀態有很大的幫助。例如:「你覺得很無聊,所以變成難過的藍色嗎?我們要不要一起休息一下,回到綠色的時候,再來討論下午可以做什麼?」

2. 冷靜角落

    冷靜角是一個讓人安心舒適的地方,可以暫時獨處、調整自己的情緒。筆者建議設置家人們共同的情緒角,當然也可以各自安排。

    或許每個人的角落都不一樣,需要的人就主動去待一待,覺得好一點再出來溝通(當然也可以邀請其他家庭成員)。筆者有自己的自主小角落;孩子有情緒時通常就是去彈琴,把情緒釋放出來,回來就能好好講話了。
 

3. 用成長心態回顧每一天

    如果當天有特別值得紀念的事,筆者通常會鼓勵家人用圖文日記記錄下來。但防疫的居家生活確實平淡居多,所以我們開始練習用「成長心態」(Growth mindset) 幫一天總結。

    面對疫情的成長心態有五項:樂觀 (optimisim)、毅力 (persistence)、韌性 (resilience)、同理心 (empathy)、彈性 (flexibility)。盡量在日常以這五個方向讚美家人,特別晚上快要睡覺前,幫混亂的一天做個句點。有時候很難想到可以讚美的地方,簡單一句「你在爸爸開會時主動進房間玩,謝謝你」也好,累積下來很能舒緩親子關係。
p02

 

4. 記得擁抱

   高強度的忙完一天,有時把小孩送到床上,才發現那天什麼都做了,就是忘記好好抱抱他們。現在開始家人們彼此提醒,每天盡可能地好好擁抱一分鐘,長時間的擁抱和淺淺的一秒鐘,效果差很多。伴侶間,或是全家一起來個group hug,也有很棒的效果。

5.保持和朋友的聯繫

    社群媒體、電話、視訊,和家人一起善用科技維持一定強度的社交活動。暫時停課的孩子如果想念同學,安排視訊、畫圖寫信後翻拍、或傳送錄音的語音,都是很好的交流方式。

    除了孩子,自己也要記得和朋友家人定期聯繫,暫時從主要照顧者的身分放假、減少孤立和焦慮感。照顧孩子之外,請務必要記得照顧自己。
 

    過去一年間,因為有效的邊境管理和超前部署,臺灣換得了最大程度的生活自由,在安居樂業中和世界一起等待疫苗。雖然目前疫情升級,但是透過「認真防疫、疫苗接種、接收科學證據和相互支持」,控制疫情、和病毒和平共存確實是可以達成的。希望在疫苗陸續到位前,大家能少一些焦慮和指責,落實防疫,平安度過這段日子。

讓我們和家人們一起穩定情緒,好好生活。願所有人平安喜樂~
 

本校安心專線:04-26578270,分機620-628

文章取材改編自https://pansci.asia/archives/321679

瀏覽數: